◎姚秦川
“折柳相送”是人们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送别习俗。常见的为何画面中,这边厢,喜欢相送折一根柳条交对方手中,折柳道不尽千言万语;那边厢,人们拿了柳条后,为何一步三回头,喜欢相送不忍离去。折柳见此情景,人们后人不禁要问:为什么送别时偏偏选择了“柳”,为何而不是喜欢相送其他植物?
柳,是折柳我国分布最广的植物,遍布大江南北。人们柳,为何随栽随活,喜欢相送高温不怕,盐碱不怕,旱地也不怕。正是因为柳这种不拘环境、随处生长的特性,作为古人赠别好友的信物,便再合适不过。人们希望亲朋好友离开家乡后,也能像柳那样,适应环境,落地生根。
明末清初小说家褚人获曾在《坚瓠集》中谈到这一问题:“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可见,折柳送行,包含着为离别者祈福康泰的美好祝愿。
中国古人善治木,家门口最常见的木材之一,就是柳树。很多人认为柳木疏松,不宜做家具。其实,柳树种类繁多,有一些柳木结实、耐用、不易变形且纹路清晰,制作家具既实用又美观。
砍伐柳树时,一般不会连根拔起,而采用“头木作业”——就是当柳树长到一定高度时,把它的上半部分截掉,用来做家具材料。截掉以后,新枝从旁边开始抽芽,形态更加美丽,柳枝也越来越茂盛。而“留”与“柳”谐音,这个“留”,就是留住下面的树干,把根留住。这或许是“柳”与“留”相关联的真正原因吧。
相传为李白所写的《忆秦娥·箫声咽》这样写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评李白这首诗时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千古登临之口”,就是“灞陵”,位于西安城外,是汉孝文帝的墓,边上就是千古离别之地灞桥。西安作为唐以前十三朝古都,送别大事就都在这座城外的灞桥上。王国维认为《忆秦娥·箫声咽》气象格局很大,是借用折柳,将人与人之间的送别,扩大到更宏大的时空。
在历史变更的长河中,“灞桥柳”把“秦、汉、唐”三个强盛王朝连结在了一起。因此,在历代诗文,提到“灞桥折柳”的典故最多。
其中有这样一首:“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这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所作的《途中寄李二》。李益家在陇西,位于河西走廊的要地,中原和西域的交界地,因此,对阳关送别应该感同身受。陇西出了个著名的李氏家族,李渊认定陇西是自家郡望所在,连李白也认为“家本陇西人”。
自《诗经》始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经历代的吟诵,从“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到“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再到“西域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等等等等。这一折,一直折到了近代李叔同家喻户晓的《送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还没完,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离开康桥时,仍念念不忘“那河畔的金柳”“离别的笙箫”。一根柳条,映射着千百年来文人默契推动形成的折柳寄别这一浩荡风景,真切体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蕴和魅力。
中国消费者报武汉讯(冯威记者吴采平)5月26日,记者从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获悉,兼职刷单诈骗成为武汉市发案数量最多的网络诈骗,每周发案上百起,其中女性消费者受害人超过七成。为此,武汉市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王小月)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领导在“部长通道” ...
近日,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2022年工作总结考评会在合肥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我省所有水果示范园亩均产值都超过1万元,最高3万元以上,创历史新高。果树产业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 任震宇)记者4月27日获悉,为做好新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参与消协发展规划的积极作用,促进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国消费者 ...
中特检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市场监管总局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湖北省黄石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责任编辑:韩迎亚 ...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现象级姿态席卷全球,不仅以破百亿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纪录,更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其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突破与商业成就,更在于以文化创新叙事打破传播壁垒 ...